活动招募|期末考试结束 这个周末“故匠新生”第二弹等着同学们来体验!
活动招募|期末考试结束 这个周末“故匠新生”第二弹等着同学们来体验!
活动招募|期末考试结束 这个周末“故匠新生”第二弹等着同学们来体验!编者按近年来,河北坚持以(yǐ)人民为中心(zhōngxīn)的发展思想(sīxiǎng),深入开展双争活动,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绩。河北省10个市(县)、167个村镇、153个单位分别(fēnbié)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36户家庭、45所学校分别入选第三届(dìsānjiè)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河北日报选取(xuǎnqǔ)部分典型的经验做法,与读者共享。
承德市口袋公园暖漪园。 省文明办供图(gōngtú)
创建文明城市 增进民生福祉(fúzhǐ)
开展“星期六文明实践行动”1.2万次,4.2万名(wànmíng)志愿者、60余万名市民参与;229个“山体公园”“口袋公园”,让居民开窗见(jiàn)绿(lǜ)、出门入园、景中休闲……漫步承德,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近年来,承德市上下(shàngxià)牢记嘱托,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精神文明(jīngshénwénmíng)建设的重要抓手,锚定目标、持续(chíxù)用力,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
承德市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héxīn)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quánguòchéng),高举思想旗帜(qízhì),凝聚创建合力,打造信念坚定、团结奋进(fènjìn)的城市之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系列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核心价值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该市构建起上下联动格局,建立高效运转(yùnzhuàn)、责任到位的(de)指挥体系,坚持以上(yǐshàng)率下,下设13个工作专班,市、区、镇街、村居(cūnjū)四级联动,595个网格的1.2万名(wànmíng)网格员活跃在创建一线。建立党建引领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推动全民广泛参与,327个市、区直部门与247个村居结对共建,开展“星期六文明实践行动”,文明引导员遍布交通路口、旅游(lǚyóu)景区,众志成城的创建氛围更加浓厚。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承德市以人民满意为根本(gēnběn)标准,突出创建为民,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努力把创建工作任务清单(qīngdān)变为群众(qúnzhòng)的“幸福清单”。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改造(gǎizào)提升(tíshēng)工程174个,改造老旧管网426公里,新建公共停车位11399个,13条(tiáo)城市主要路段实现景观提升,创建省级精品街道6条、美丽街区3个,一批群众呼吁多年的项目建成投用。
大力优化公共服务,该市一体(yītǐ)推进背街小巷、弱电飞线等15项治理(zhìlǐ)行动,群众生活更加便利。584个(g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15分钟生活圈,新(xīn)改造的106个公交车亭、66个公厕、5个集贸市场遍布城区,60余家机关单位停车场免费开放,居民游客共享优质服务。轻微不罚、首违免罚成为(wèi)执法常态,城市烟火气有(yǒu)秩序更有温度。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中心城区武烈河、滦河沿岸亮化(liànghuà)全覆盖,以生态(shēngtài)为底色的山水园林城市魅力更加彰显。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培育时代新风,提升城市(chéngshì)文明内涵。承德(chéngdé)(chéngdé)坚持以双争活动为引领,在(zài)弘扬(hóngyáng)主流价值(jiàzhí)上走在前、作表率,让文明承德可感可及。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建设,以文化和旅游为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首批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城市。大力培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市民”,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范振喜(fànzhènxǐ)等省级以上先进典型1222人,居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光争气,城市道德底蕴愈加深厚。
该市出台文明(wénmíng)(wénmíng)(wénmíng)行为促进条例,推动文明从(cóng)“软环境”变成“硬约束”。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共建文明承德”等10大文明行动,让垃圾(lājī)分类、交通礼让、随手志愿成为新风尚。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5个、文明单位33个、文明校园9个、文明家庭3个,“做文明有礼承德人”外化为(huàwèi)广大市民的自觉文明行为。
4月3日,在张家口市宣化区顾家营镇左家营村(yíngcūn)爱心超市,村民们正在用文明积分兑换日用品。 省文明办供图(gōngtú)
张家口市宣化区左家营村(yíngcūn)
党员带头干 绘就新画卷(huàjuàn)
夏日的张家口市宣化区左家营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铺展(pūzhǎn)眼前(yǎnqián):整洁的村道两旁,一幅幅墙体彩绘色彩斑斓;马场内,游客们在(zài)体验(tǐyàn)骑马的乐趣;垂钓园里,三三两两的钓鱼爱好者惬意悠闲。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chǎnyè)单一的村庄,经过6年的发展建设,如今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近年来,左家营村坚持党群同心筑根基(gēnjī),以德治润人心,用善治提效能,通过物质精神双(shuāng)驱动,激活新时代乡村文明基因。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lǐngdǎo),以坚强组织保障汇聚(huìjù)磅礴力量。
左家营村辖区面积3.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3人,党员46人。该村筑牢支部堡垒,设立“党员责任区”,实行“党员联户+网格化”创建模式,把组织推动(tuīdòng)、党员带动转化为创建动能。广泛动员(dòngyuán)参与,健全村民(cūnmín)(cūnmín)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zìzhì)组织,发挥村规民约激励约束作用,动员党员群众(qúnzhòng)积极参与矛盾调解、志愿服务(fúwù)等工作。全心服务群众,推动文明创建与服务村民有机融合,通过32个小网格的(de)精细服务,为村民办实事好事600余件,实现了“服务到家、文明到心”。
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文明创建的保障(bǎozhàng),也是文明成果惠及于民的根本。
左家营村(yíngcūn)坚持兴业富民强支撑,培强产业助增收。该村(gāicūn)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年新增一个新项目,先后建成左转汤泉水上乐园、跑马场、蟹稻共生特色种养基地等产业项目,带动100多名(duōmíng)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乡亲们得了实惠,越干越(yuègànyuè)有劲。
人居环境换新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廊亭、修缮广场戏台(xìtái)、推进垃圾治理、种养果木花卉,一年(yīnián)年投入,一年年变化,优美舒适的环境成为文明(wénmíng)最直观的体现,人心聚拢了,幸福感提升了。
成果普惠暖人心,用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反哺民生,投资60万元建成400平方米互助幸福(xìngfú)院,安置了村内五保户、残疾人。每年拿出10万元帮扶困难群体、设立教育(jiàoyù)奖学金、提高村民(cūnmín)福利,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jiāndìng)。
崇德向善(xiàngshàn)育新风。左家营村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主线,着力培育文明(wénmíng)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发挥榜样力量,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选树(xuǎnshù)宣传活动,设立“善行义举(yìjǔ)榜”,创新爱心超市(chāoshì)积分管理,“好婆婆、好媳妇”白永梅和马小英、道德模范闫秀平等一批善心(shànxīn)事迹,感染着每一位村民。
加强文明浸润,组建13支志愿服务队和文化团体,“周六行动日”成为全村共识,广场舞比赛、厨艺大赛、晋剧(jìnjù)表演(biǎoyǎn)等(děng)文化活动年年举办,上百名村民踊跃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使村民笑口常开。
该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投资新建红白事大礼堂,免费为村民提供(tígōng)场地(chǎngdì)、水电等服务,规定(guīdìng)每桌(měizhuō)用餐标准不超过300元,与过去在城里饭店办事儿相比,一场至少可省3000元。大伙儿都说,人情债减轻了,乡风清爽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2024年(nián)3月(yuè)15日,沧州市运河区丽景社区邀请“中国好人”武春章为朝阳小学师生以童谣(tóngyáo)的形式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省文明办供图
沧州市(cāngzhōushì)运河区丽景社区
优化民生服务(fúwù) 提升文明素养
近年来,沧州市运河区公园街道丽景社区(shèqū)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民生服务,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努力把新(xīn)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居民“第二个家”,让文明创建可观可感(kěgǎn)、深入人心。日前,该社区入选第七届(dìqījiè)全国文明单位。
丽景社区坚持以创新(chuàngxīn)理论凝心聚力,不断强化政治引领(yǐnlǐng),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成立“春章红色宣讲(xuānjiǎng)工作室”,14位宣讲员开展宣讲千余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组建“党员(dǎngyuán)+网格员+志愿者”服务联盟,依托“敲门(qiāomén)行动”“联心卡”直通民情,共计解决民生实事1000余件。
同时,社区推动下沉工作队(gōngzuòduì)、包联单位组织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推出“便民工具箱”服务,建立居民互助(hùzhù)机制,累计(lěijì)服务2000余人次,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文明创建格局。
在(zài)深入开展双争活动中,丽景社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héxīn)价值观落地生根。社区里有三位长期志愿者,被居民亲切地称为“三宝”:“大宝”是年(nián)过(guò)九旬的(de)“中国好人”武春章,以1500多首童谣传唱(chuánchàng)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宝”是75岁的“河北好人”郭雪迎,义务传授武术28载;“三宝”是61岁的“沧州好人”张来福(fú),无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近10年。在这“三宝”的引领下,社区共组建16支特色(tèsè)志愿服务队,吸纳1258名志愿者,形成“讲文明、比奉献”的创建氛围。
注重道德(dàodé)养成,丽景社区常态化组织道德讲堂、百姓故事汇、身边好人选树等活动,开设宣讲直播课、文化抖音(dǒuyīn)号,广泛倡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同时,注重家风培育,建好用好家教家风教育实践基地,鼓励(gǔlì)居民传家训(jiāxùn)、立家规、扬家风,累计举办家长沙龙、文明家庭(jiātíng)创建等活动95场,以良好家风促进社区和谐。
聚焦民生(mínshēng)需求(xūqiú),汇集文明力量。丽景社区(shèqū)坚持以品牌管理提精度、活动机制保温度、群众参与拓广度,持续强化民生服务实效。坚持项目化运行,社区依托实践站孵化了“文武小院”“爱心理发”“三为书屋(shūwū)”等12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各类需求。
坚持(jiānchí)常态化服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年开放,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huódòng),连续3年组织季度健康体检,连续9年举办(jǔbàn)读书节,同时充分利用晚间、周末时间(shíjiān)开展丰富的(de)文化娱乐活动。坚持社会化参与,社区整合辖区医疗、法律、警务、教育等专业资源,定期开展义诊、普法、非遗展示等活动,推动“养老有温度、育小有力度”。
丽景社区党委书记张金利介绍(jièshào),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巩固和深化文明创建成果,以更优质(yōuzhì)的服务惠及群众,让文明之花更加绚烂多彩。
日前,许(xǔ)红阳教儿子雕刻木雕作品。 省文明办供图
刻刀传技艺(jìyì) 匠心传家风
“木雕技艺是我们家族传承的瑰宝,也涵养(hányǎng)了我们家的家教家风(jiāfēng)。作为一名90后,我既要让非遗技艺在新(xīn)时代火起来,也要让好家风永远传下去。”近日,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石家庄(shíjiāzhuāng)许红阳木雕博物馆馆长许红阳,深情讲述(jiǎngshù)了他传承井陉木雕技艺与弘扬优良家风的历程。
井陉(jǐngxíng)木雕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至今已有(zhìjīnyǐyǒu)300多年历史。许红阳(hóngyáng)家族是这门技艺的守护者,到他已是第十三代传人。
对许红阳而言,木雕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家族记忆”。“从小闻着木屑的清香,看着父亲雕刻,那刻刀落下的声音,就像在我(wǒ)心里奏响的乐章。”许红阳说(shuō),在父亲引导下,他7岁学画,13岁拿起刻刀,经过(jīngguò)多年(duōnián)努力,不仅掌握了核心技艺,更深刻体悟到木雕不是博物馆(bówùguǎn)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如今,他也开始教导(jiàodǎo)儿子学习木雕,将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心(xīn)、对匠心的责任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代代相传。
在许红阳看来,家风是非(shìfēi)遗传(yíchuán)承的隐形密码。学习(xuéxí)木雕的过程异常枯燥艰辛,长辈们常以“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的古训教导他,要耐住寂寞、不怕吃苦。
儿时,许红阳抱着几十斤木头一坐数小时,刻刀(kèdāo)磨破手是家常便饭。
长辈们强调:“雕刻时每一刀都很重要,特别是要下(xià)好第一刀。做人也一样,要走正道,一步一个脚印。”这(zhè)让他领悟到(lǐngwùdào),“做人做事和木雕一样,虚浮不得”。
从构思、构图到选料、雕刻、打磨(dǎmó),一件作品往往(wǎngwǎng)耗时半月甚至一年。“精益求精是我们匠人的本分(běnfèn)。”秉承这一信念,许红阳潜心钻研,将薄浮雕技艺的雕刻薄度精确控制在2毫米到4毫米之间。
“不怕吃苦、踏实做人、精益求精(jīngyìqiújīng)”的家风,已融入血脉(xuèmài),成为比技艺更珍贵的传承,并由他继续传递给下一代。
“把(bǎ)老祖宗的手艺藏在家里,不如敞开大门让更(gèng)多人看见。”许红阳这么说的,也是(shì)这么做的。自2015年起,他便与爱人推广木雕技艺,开展公益活动200余场。他们带(dài)着作品与工具走进十多所院校,设立木雕创新工作室,累计培训学生3万余名。
今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河北青年管理(guǎnlǐ)干部学院成立木雕非遗(fēiyí)专业,许红阳和(hé)父亲、妻子均成为特聘老师。“手把手(shǒubǎshǒu)教孩子们握刀、雕刻,孩子们第一次刻出完整的图案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许红阳欣慰地说。从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爱里,他看到了(le)非遗传承的希望种子正在播撒。
许红阳表示,他(tā)将与更多家庭(jiātíng)一起,将文化传承与家庭文明建设相融合,让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风吹遍千家万户,让古老的木雕技艺在新时代(shídài)绽放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
2024年9月,衡水(héngshuǐ)学院学生志愿者为2024衡水湖(hú)马拉松赛提供志愿服务。 省文明办供图
建文明校园(xiàoyuán) 育时代新人
近年来,衡水学院积极推进(tuījìn)文明校园创建,取得显著成效,今年5月获评(huòpíng)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院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等思政资源,构建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的立体网络。创新开展思政课校外(xiàowài)实践教学,聘任(pìnrèn)11位道德模范、行业(hángyè)精英担任校外思政课导师,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dìtóu)、企业车间、法庭现场,形成理论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wǎngluòkètáng)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zài)课堂上讲(jiǎng),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现实场景和亲身体验中“学思践悟新思想”,切实提升了实践(shíjiàn)育人实效。
学院(xuéyuàn)把(bǎ)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校园(xiàoyuán)文化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守正出新”校训、“尊师爱生(zūnshīàishēng)、严谨唯实”校风深入人心。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构建“1+8”传统文化课程群,将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等文化瑰宝融入课程体系,形成“董子(dǒngzi)+”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衡水学院注重师德师风(fēng),弘扬教育家精神,建立“榜样引领—警示教育—实践养成”机制,培树师德典型,150余人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北省师德标兵等称号(chēnghào)。学院扎实开展基础创建,“道德讲堂”长年不辍,近(jìn)5年评选文明师生2740余人,文明院系、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社团等911个。学院年度人均志愿(zhìyuàn)服务(fúwù)时长50多小时,5年来参与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等志愿服务达(dá)30万人次,“衡院志愿红”成为亮丽(liànglì)风景。
学院坚持校企(xiàoqǐ)地合作,实施“服务衡水行动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4个、组建89支专家团队,学院教师与地方企业技术骨干携手(xiéshǒu)指导学生(xuéshēng),加速学生成长。近年来,全院学生在(zài)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138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62人次(réncì)。
衡水学院党委书记牛泽彬表示,学院将以(yǐ)人才之智、文化之力、文明之风,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新(xīn)时代精神文明建设(jiànshè)贡献力量。(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高 珊)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liǎojiě)河北最新新闻。
编者按近年来,河北坚持以(yǐ)人民为中心(zhōngxīn)的发展思想(sīxiǎng),深入开展双争活动,扎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绩。河北省10个市(县)、167个村镇、153个单位分别(fēnbié)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36户家庭、45所学校分别入选第三届(dìsānjiè)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河北日报选取(xuǎnqǔ)部分典型的经验做法,与读者共享。
承德市口袋公园暖漪园。 省文明办供图(gōngtú)
创建文明城市 增进民生福祉(fúzhǐ)
开展“星期六文明实践行动”1.2万次,4.2万名(wànmíng)志愿者、60余万名市民参与;229个“山体公园”“口袋公园”,让居民开窗见(jiàn)绿(lǜ)、出门入园、景中休闲……漫步承德,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近年来,承德市上下(shàngxià)牢记嘱托,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为精神文明(jīngshénwénmíng)建设的重要抓手,锚定目标、持续(chíxù)用力,成功入选全国文明城市。
承德市把理想信念教育和核心(héxīn)价值引领贯穿文明创建全过程(quánguòchéng),高举思想旗帜(qízhì),凝聚创建合力,打造信念坚定、团结奋进(fènjìn)的城市之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系列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shèhuìzhǔyì)核心价值观,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该市构建起上下联动格局,建立高效运转(yùnzhuàn)、责任到位的(de)指挥体系,坚持以上(yǐshàng)率下,下设13个工作专班,市、区、镇街、村居(cūnjū)四级联动,595个网格的1.2万名(wànmíng)网格员活跃在创建一线。建立党建引领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推动全民广泛参与,327个市、区直部门与247个村居结对共建,开展“星期六文明实践行动”,文明引导员遍布交通路口、旅游(lǚyóu)景区,众志成城的创建氛围更加浓厚。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承德市以人民满意为根本(gēnběn)标准,突出创建为民,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努力把创建工作任务清单(qīngdān)变为群众(qúnzhòng)的“幸福清单”。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开展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改造(gǎizào)提升(tíshēng)工程174个,改造老旧管网426公里,新建公共停车位11399个,13条(tiáo)城市主要路段实现景观提升,创建省级精品街道6条、美丽街区3个,一批群众呼吁多年的项目建成投用。
大力优化公共服务,该市一体(yītǐ)推进背街小巷、弱电飞线等15项治理(zhìlǐ)行动,群众生活更加便利。584个(gè)改造后的老旧小区全部纳入15分钟生活圈,新(xīn)改造的106个公交车亭、66个公厕、5个集贸市场遍布城区,60余家机关单位停车场免费开放,居民游客共享优质服务。轻微不罚、首违免罚成为(wèi)执法常态,城市烟火气有(yǒu)秩序更有温度。着力提升城市品位,中心城区武烈河、滦河沿岸亮化(liànghuà)全覆盖,以生态(shēngtài)为底色的山水园林城市魅力更加彰显。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全省领先,先后获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培育时代新风,提升城市(chéngshì)文明内涵。承德(chéngdé)(chéngdé)坚持以双争活动为引领,在(zài)弘扬(hóngyáng)主流价值(jiàzhí)上走在前、作表率,让文明承德可感可及。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建设,以文化和旅游为平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国首批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城市。大力培树“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文明市民”,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范振喜(fànzhènxǐ)等省级以上先进典型1222人,居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争光争气,城市道德底蕴愈加深厚。
该市出台文明(wénmíng)(wénmíng)(wénmíng)行为促进条例,推动文明从(cóng)“软环境”变成“硬约束”。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共建文明承德”等10大文明行动,让垃圾(lājī)分类、交通礼让、随手志愿成为新风尚。截至目前,全市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5个、文明单位33个、文明校园9个、文明家庭3个,“做文明有礼承德人”外化为(huàwèi)广大市民的自觉文明行为。
4月3日,在张家口市宣化区顾家营镇左家营村(yíngcūn)爱心超市,村民们正在用文明积分兑换日用品。 省文明办供图(gōngtú)
张家口市宣化区左家营村(yíngcūn)
党员带头干 绘就新画卷(huàjuàn)
夏日的张家口市宣化区左家营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铺展(pūzhǎn)眼前(yǎnqián):整洁的村道两旁,一幅幅墙体彩绘色彩斑斓;马场内,游客们在(zài)体验(tǐyàn)骑马的乐趣;垂钓园里,三三两两的钓鱼爱好者惬意悠闲。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chǎnyè)单一的村庄,经过6年的发展建设,如今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近年来,左家营村坚持党群同心筑根基(gēnjī),以德治润人心,用善治提效能,通过物质精神双(shuāng)驱动,激活新时代乡村文明基因。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lǐngdǎo),以坚强组织保障汇聚(huìjù)磅礴力量。
左家营村辖区面积3.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53人,党员46人。该村筑牢支部堡垒,设立“党员责任区”,实行“党员联户+网格化”创建模式,把组织推动(tuīdòng)、党员带动转化为创建动能。广泛动员(dòngyuán)参与,健全村民(cūnmín)(cūnmín)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zìzhì)组织,发挥村规民约激励约束作用,动员党员群众(qúnzhòng)积极参与矛盾调解、志愿服务(fúwù)等工作。全心服务群众,推动文明创建与服务村民有机融合,通过32个小网格的(de)精细服务,为村民办实事好事600余件,实现了“服务到家、文明到心”。
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文明创建的保障(bǎozhàng),也是文明成果惠及于民的根本。
左家营村(yíngcūn)坚持兴业富民强支撑,培强产业助增收。该村(gāicūn)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一年新增一个新项目,先后建成左转汤泉水上乐园、跑马场、蟹稻共生特色种养基地等产业项目,带动100多名(duōmíng)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乡亲们得了实惠,越干越(yuègànyuè)有劲。
人居环境换新颜,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休闲廊亭、修缮广场戏台(xìtái)、推进垃圾治理、种养果木花卉,一年(yīnián)年投入,一年年变化,优美舒适的环境成为文明(wénmíng)最直观的体现,人心聚拢了,幸福感提升了。
成果普惠暖人心,用集体经济发展成果反哺民生,投资60万元建成400平方米互助幸福(xìngfú)院,安置了村内五保户、残疾人。每年拿出10万元帮扶困难群体、设立教育(jiàoyù)奖学金、提高村民(cūnmín)福利,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jiāndìng)。
崇德向善(xiàngshàn)育新风。左家营村始终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创建主线,着力培育文明(wénmíng)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发挥榜样力量,常态化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选树(xuǎnshù)宣传活动,设立“善行义举(yìjǔ)榜”,创新爱心超市(chāoshì)积分管理,“好婆婆、好媳妇”白永梅和马小英、道德模范闫秀平等一批善心(shànxīn)事迹,感染着每一位村民。
加强文明浸润,组建13支志愿服务队和文化团体,“周六行动日”成为全村共识,广场舞比赛、厨艺大赛、晋剧(jìnjù)表演(biǎoyǎn)等(děng)文化活动年年举办,上百名村民踊跃参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使村民笑口常开。
该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投资新建红白事大礼堂,免费为村民提供(tígōng)场地(chǎngdì)、水电等服务,规定(guīdìng)每桌(měizhuō)用餐标准不超过300元,与过去在城里饭店办事儿相比,一场至少可省3000元。大伙儿都说,人情债减轻了,乡风清爽了,日子更有奔头了。
2024年(nián)3月(yuè)15日,沧州市运河区丽景社区邀请“中国好人”武春章为朝阳小学师生以童谣(tóngyáo)的形式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省文明办供图
沧州市(cāngzhōushì)运河区丽景社区
优化民生服务(fúwù) 提升文明素养
近年来,沧州市运河区公园街道丽景社区(shèqū)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民生服务,提升居民文明素养,努力把新(xīn)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居民“第二个家”,让文明创建可观可感(kěgǎn)、深入人心。日前,该社区入选第七届(dìqījiè)全国文明单位。
丽景社区坚持以创新(chuàngxīn)理论凝心聚力,不断强化政治引领(yǐnlǐng),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成立“春章红色宣讲(xuānjiǎng)工作室”,14位宣讲员开展宣讲千余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组建“党员(dǎngyuán)+网格员+志愿者”服务联盟,依托“敲门(qiāomén)行动”“联心卡”直通民情,共计解决民生实事1000余件。
同时,社区推动下沉工作队(gōngzuòduì)、包联单位组织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推出“便民工具箱”服务,建立居民互助(hùzhù)机制,累计(lěijì)服务2000余人次,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文明创建格局。
在(zài)深入开展双争活动中,丽景社区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héxīn)价值观落地生根。社区里有三位长期志愿者,被居民亲切地称为“三宝”:“大宝”是年(nián)过(guò)九旬的(de)“中国好人”武春章,以1500多首童谣传唱(chuánchàng)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宝”是75岁的“河北好人”郭雪迎,义务传授武术28载;“三宝”是61岁的“沧州好人”张来福(fú),无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近10年。在这“三宝”的引领下,社区共组建16支特色(tèsè)志愿服务队,吸纳1258名志愿者,形成“讲文明、比奉献”的创建氛围。
注重道德(dàodé)养成,丽景社区常态化组织道德讲堂、百姓故事汇、身边好人选树等活动,开设宣讲直播课、文化抖音(dǒuyīn)号,广泛倡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风尚。同时,注重家风培育,建好用好家教家风教育实践基地,鼓励(gǔlì)居民传家训(jiāxùn)、立家规、扬家风,累计举办家长沙龙、文明家庭(jiātíng)创建等活动95场,以良好家风促进社区和谐。
聚焦民生(mínshēng)需求(xūqiú),汇集文明力量。丽景社区(shèqū)坚持以品牌管理提精度、活动机制保温度、群众参与拓广度,持续强化民生服务实效。坚持项目化运行,社区依托实践站孵化了“文武小院”“爱心理发”“三为书屋(shūwū)”等12个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各类需求。
坚持(jiānchí)常态化服务,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年开放,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huódòng),连续3年组织季度健康体检,连续9年举办(jǔbàn)读书节,同时充分利用晚间、周末时间(shíjiān)开展丰富的(de)文化娱乐活动。坚持社会化参与,社区整合辖区医疗、法律、警务、教育等专业资源,定期开展义诊、普法、非遗展示等活动,推动“养老有温度、育小有力度”。
丽景社区党委书记张金利介绍(jièshào),下一步,他们将持续巩固和深化文明创建成果,以更优质(yōuzhì)的服务惠及群众,让文明之花更加绚烂多彩。
日前,许(xǔ)红阳教儿子雕刻木雕作品。 省文明办供图
刻刀传技艺(jìyì) 匠心传家风
“木雕技艺是我们家族传承的瑰宝,也涵养(hányǎng)了我们家的家教家风(jiāfēng)。作为一名90后,我既要让非遗技艺在新(xīn)时代火起来,也要让好家风永远传下去。”近日,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石家庄(shíjiāzhuāng)许红阳木雕博物馆馆长许红阳,深情讲述(jiǎngshù)了他传承井陉木雕技艺与弘扬优良家风的历程。
井陉(jǐngxíng)木雕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至今已有(zhìjīnyǐyǒu)300多年历史。许红阳(hóngyáng)家族是这门技艺的守护者,到他已是第十三代传人。
对许红阳而言,木雕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家族记忆”。“从小闻着木屑的清香,看着父亲雕刻,那刻刀落下的声音,就像在我(wǒ)心里奏响的乐章。”许红阳说(shuō),在父亲引导下,他7岁学画,13岁拿起刻刀,经过(jīngguò)多年(duōnián)努力,不仅掌握了核心技艺,更深刻体悟到木雕不是博物馆(bówùguǎn)里的标本,而是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基因。
如今,他也开始教导(jiàodǎo)儿子学习木雕,将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心(xīn)、对匠心的责任感和对文化的认同感代代相传。
在许红阳看来,家风是非(shìfēi)遗传(yíchuán)承的隐形密码。学习(xuéxí)木雕的过程异常枯燥艰辛,长辈们常以“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难成品”的古训教导他,要耐住寂寞、不怕吃苦。
儿时,许红阳抱着几十斤木头一坐数小时,刻刀(kèdāo)磨破手是家常便饭。
长辈们强调:“雕刻时每一刀都很重要,特别是要下(xià)好第一刀。做人也一样,要走正道,一步一个脚印。”这(zhè)让他领悟到(lǐngwùdào),“做人做事和木雕一样,虚浮不得”。
从构思、构图到选料、雕刻、打磨(dǎmó),一件作品往往(wǎngwǎng)耗时半月甚至一年。“精益求精是我们匠人的本分(běnfèn)。”秉承这一信念,许红阳潜心钻研,将薄浮雕技艺的雕刻薄度精确控制在2毫米到4毫米之间。
“不怕吃苦、踏实做人、精益求精(jīngyìqiújīng)”的家风,已融入血脉(xuèmài),成为比技艺更珍贵的传承,并由他继续传递给下一代。
“把(bǎ)老祖宗的手艺藏在家里,不如敞开大门让更(gèng)多人看见。”许红阳这么说的,也是(shì)这么做的。自2015年起,他便与爱人推广木雕技艺,开展公益活动200余场。他们带(dài)着作品与工具走进十多所院校,设立木雕创新工作室,累计培训学生3万余名。
今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河北青年管理(guǎnlǐ)干部学院成立木雕非遗(fēiyí)专业,许红阳和(hé)父亲、妻子均成为特聘老师。“手把手(shǒubǎshǒu)教孩子们握刀、雕刻,孩子们第一次刻出完整的图案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许红阳欣慰地说。从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热爱里,他看到了(le)非遗传承的希望种子正在播撒。
许红阳表示,他(tā)将与更多家庭(jiātíng)一起,将文化传承与家庭文明建设相融合,让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风吹遍千家万户,让古老的木雕技艺在新时代(shídài)绽放更加绚丽的文明之花。
2024年9月,衡水(héngshuǐ)学院学生志愿者为2024衡水湖(hú)马拉松赛提供志愿服务。 省文明办供图
建文明校园(xiàoyuán) 育时代新人
近年来,衡水学院积极推进(tuījìn)文明校园创建,取得显著成效,今年5月获评(huòpíng)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院党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领导干部带头讲思政课。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等思政资源,构建覆盖课堂、校园、社会的立体网络。创新开展思政课校外(xiàowài)实践教学,聘任(pìnrèn)11位道德模范、行业(hángyè)精英担任校外思政课导师,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dìtóu)、企业车间、法庭现场,形成理论课堂、第二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wǎngluòkètáng)联动的教育教学模式。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zài)课堂上讲(jiǎng),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在现实场景和亲身体验中“学思践悟新思想”,切实提升了实践(shíjiàn)育人实效。
学院(xuéyuàn)把(bǎ)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校园(xiàoyuán)文化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守正出新”校训、“尊师爱生(zūnshīàishēng)、严谨唯实”校风深入人心。开展“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构建“1+8”传统文化课程群,将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等文化瑰宝融入课程体系,形成“董子(dǒngzi)+”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衡水学院注重师德师风(fēng),弘扬教育家精神,建立“榜样引领—警示教育—实践养成”机制,培树师德典型,150余人获全国模范教师、河北省师德标兵等称号(chēnghào)。学院扎实开展基础创建,“道德讲堂”长年不辍,近(jìn)5年评选文明师生2740余人,文明院系、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社团等911个。学院年度人均志愿(zhìyuàn)服务(fúwù)时长50多小时,5年来参与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等志愿服务达(dá)30万人次,“衡院志愿红”成为亮丽(liànglì)风景。
学院坚持校企(xiàoqǐ)地合作,实施“服务衡水行动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省级科研平台14个、组建89支专家团队,学院教师与地方企业技术骨干携手(xiéshǒu)指导学生(xuéshēng),加速学生成长。近年来,全院学生在(zài)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138项,其中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62人次(réncì)。
衡水学院党委书记牛泽彬表示,学院将以(yǐ)人才之智、文化之力、文明之风,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为新(xīn)时代精神文明建设(jiànshè)贡献力量。(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高 珊)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liǎojiě)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