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吃着“老字号”长大的“老师儿们”有话说:让老字号“安家”更“兴业”

体育正文 140 0

吃着“老字号”长大的“老师儿们”有话说:让老字号“安家”更“兴业”

吃着“老字号”长大的“老师儿们”有话说:让老字号“安家”更“兴业”

工人日报(gōngrénrìbào)-中工网记者 杨冉冉 有人说(shuō):“因为热爱,所以不断前行。” 也有人说:“从热爱(rèài)出发,我始终扎根一线。” 还有(háiyǒu)人说:“热爱是我工作中的‘长效电池’。” 他们或许没有华丽的(de)语言,但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是与梦想、责任和事业一生相伴的。他们把(bǎ)对事业的热爱,融入(róngrù)每一项安全举措、每一次技术创新、每一个管理细节中(zhōng),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32年来,国铁南宁局南宁电务段南宁检修车间工程师廖春,组织修复各类信号设备30多万台,带领班组创下42年无责任故障(gùzhàng)的(de)好(hǎo)成绩。 1992年,廖春从铁路院校毕业后,成为一名见习信号工。白天跟着师傅学技术,晚上则一头扎进书籍里。2004年,廖春调入(diàorù)南宁检修(jiǎnxiū)车间。经过不断学习和钻研,他掌握了40多种型号继电器检修技能,总结出“望闻问切”“一电二偏三出四(sì)反馈”等6项检维修(wéixiū)工作法(fǎ)。 从高级(gāojí)信号工逐步进阶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技术员、工程师,并获得火车头奖章、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廖春用热爱和执着(zhízhuó)书写(shūxiě)了自己的铁路人生。 继电器只有巴掌大,但是(dànshì)零部件多达60种,最小(zuìxiǎo)的只有1毫米,检修(jiǎnxiū)起来有50多道工序。在(zài)他的严格管理下,检修工区继电器检修一次验收(yànshōu)合格率月均常年达到99.5%以上,设备运用(yùnyòng)质量100%合格。2018年,“廖春大师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53项技术改进项目,设备修旧利废节支价值1500多万元。(张煜豪 袁俊杰) “化验的误差影响着产品声誉,必须要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去热爱所从事的工作(gōngzuò),还要以锲而不舍(qièérbùshě)的劲头去追求、去践行(jiànxíng)。”师傅许程程的这句话一直牢记在徒弟张燕的心里。 2019年1月,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煤炭(méitàn)管理部煤质化验工许程程被授予“淮矿工匠”荣誉称号,成为(chéngwéi)淮北矿区首位女工匠。台下的张燕也在心里(xīnlǐ)埋(mái)下梦想:“我也要成为技术精湛的‘淮矿工匠’!” 希望的种子在心里发芽,张燕放弃休班时间学习煤质采制样理论知识,一遍(yībiàn)遍熟背国标,查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师傅(shīfù)在操作时,她留心观察每个细节,认真做笔记,随时翻阅(fānyuè),熟练掌握了(le)缩分、称重等每一步操作程序。 几年来,张燕多次在技术比武中斩获佳绩,被(bèi)淮北矿业评为2023年度劳动模范,被淮北市评为“五一巾帼标兵”,并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张燕也像师傅一样,身披绶带(shòudài),登上(dēngshàng)领奖台,实现了梦想。 从采制化工的技术(jìshù)(jìshù)“小白”到“能工巧匠”,如今张燕也当上了师傅,3名徒弟在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获得好成绩。(肖震) “地层之恋(zhīliàn)”三十余年 每天清晨(qīngchén)8点,身材瘦小的江汉(jiānghàn)油田研究院采集处理所高级工程师秦玉芳会早早来到自己的办公室,打开电脑,运用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老伙计——地震(dìzhèn)资料处理系统软件,分析(fēnxī)前线同事刚采集到的地震资料。 1991年,22岁的(de)秦玉芳入职江汉(jiānghàn)油田,负责软件设计工作。当时,处理地震资料的方式是研究员人工操作,单位希望(xīwàng)开发出一款软件来研究分析地震资料。秦玉芳参与了这个项目,不了解设计软件需要的石油地质知识(zhīshí),她便通过各种渠道寻找专业书籍并(bìng)自费购买,刻苦自学。 1995年,她所在的项目组(xiàngmùzǔ)终于成功开发出SIPIS交互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系统(xìtǒng),成为中国石化集团首批地震资料交互处理系统。 三十多年来,秦玉芳参与(cānyù)了很多重要的工作项目(xiàngmù),多次获得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她(tā)个人多次获得江汉油田研究院劳动模范、双文明先进个人称号。(黄慧 曹梦茜 杨青青) “百分之百(bǎifēnzhībǎi)”努力赢得100%满意 5月13日11时27分(fēn),烟台开往宜宾的G3487次列车途经停靠济南西站。在如潮水般密集的客流中,一个(yígè)年过半百的大叔背着大包,弯着腰艰难地推着自制的轮椅前行(qiánxíng)。 正在组织旅客乘降的列车长王飞,发现了他们。他赶忙上前接过大叔身上(shēnshàng)的行李,并帮助大叔把轮椅抬(tái)上车。 王飞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客运段的(de)一名列车长(lièchēzhǎng),他值乘的G3487次线路全程途经55个车站。“旅客们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以务工、探亲、看病等居多(jūduō),我们只有把眼睛擦亮、让腿(tuǐ)跑得更勤,用百分之百的努力赢得旅客们100%的满意。”王飞说。 12时15分,王飞在巡视完车厢后,来到大叔身边(shēnbiān)。通过了解得知,董(dǒng)大叔今年65岁,躺在轮椅(lúnyǐ)上的是他的妻子,患有神经性疾病多年,此次是前往河南平顶山(píngdǐngshān)为妻子寻医看病。王飞为大叔送上了茶水和加热好的盒饭。14时42分,列车驶入平顶山西站(zhàn)。在王飞与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轮椅被安全地抬下车,董大叔与家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出站。(翟祚珩(háng))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嘉峪关机务段武威南运用二车间司机周兴军端坐在机车驾驶室里,目光紧盯(jǐndīng)接触网、线路等设备,右手紧握闸把,牵引着一列中欧班列(bānliè)货物列车(lièchē)风驰电掣般驶向嘉峪关车站。 周兴军在铁路边出生、长大,从小就(jiù)对火车情有独钟(qíngyǒudúzhōng)。他刚到机务段上班时,驾驶的是蒸汽机车,要一锹一锹不断往炉膛送煤(méi),一趟车跑下来,需要投送将近10吨重的煤。 2006年(nián),兰新铁路武威南至嘉峪关段完成(wánchéng)了电气化改造。年过40的他,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学起,顺利考取了电力机车驾驶证。 “从热爱出发,我(wǒ)始终扎根一线。”在兰新铁路上工作了42年,周兴军先后驾驶过(guò)蒸汽、内燃、电力(diànlì)共8种车型,安全走行4400余趟2244093公里,累计发现和防止(fángzhǐ)大小事故120余起。特别是2023年牵引总重达到353258千吨公里,位居兰州局(jú)集团公司货运司机之首(shǒu),获得了2023年度“感动兰铁”人物称号。(刘登成) 在中铝山东有限公司氧化铝厂蒸发车间(chējiān),高耸(gāosǒng)的蒸发器静静矗立,见证着一位(yīwèi)普通工人的华丽蜕变。徐向升从一名蒸发器操作工(cāozuògōng)起步,逐步成长为车间副主管,先后荣获“淄博金牌工匠”“山东省冶金(有色)行业首席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2008年,初入职场的徐向升,全身心投入到刻苦钻研氧化铝生产工艺(shēngchǎngōngyì)之中,仅用3年就成为车间最年轻的主操(zhǔcāo)。2014年10月,在“中国铝业杯”第八届全国(quánguó)有色金属行业(hángyè)技能大赛中,他斩获氧化铝制取工第三名。 工作多年,他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物料颜色稍有变化,他便能敏锐地判断出设备运行状态,多次成功避免生产事故的(de)发生。他提出了“蒸汽不合格冷凝水(lěngníngshuǐ)再(zài)利用”“四效进料顺(shùn)、逆量差操作”“流程改造停用真空回水泵”“冷凝水掺配”等一系列技术革新项目。 徐向升常说:“蒸发器就是(jiùshì)我的孩子,它的每一处‘筋骨’、每一次‘波动’都牵动(qiāndòng)着(zhe)我的心。”对隐患零容忍的态度,正是他守护安全生产十几年的秘诀。(李伟 张开亮) 来自淮海集团的全国劳模杨兴隆非常“爱赶时髦”。这倒不是说他穿衣打扮有多潮,而是(érsh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他始终保持着热爱,愿意在技术前沿,去(qù)(qù)学习、去深耕、去创造。 1996年,没满20岁的杨兴隆,步入(bùrù)了工作岗位。那时候,数控机床还没普及,厂里也仅仅只有几台设备。没有前辈可以问路(wènlù),没有伙伴可以切磋,他就自己摸索。学了三轴学五轴,学了五轴学九轴。一点点(yìdiǎndiǎn)琢磨,一点点探索。从设备调试,到(dào)软件编程,再到产品镗(tāng)铣、磨削,他都能如数家珍。 杨兴隆在各种大赛(dàsài)上屡创佳绩。从厂里第一名(dìyìmíng)(dìyìmíng),到省里第一名,再到全国前十、全国前五。一次次突破,既给了他信心,也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 前些年,3D打印流行,经过反复(fǎnfù)摸索,杨兴隆发现了将3D打印技术(jìshù)融入工作(gōngzuò)的应用路径。今年deepseek异常火热,他又开始(kāishǐ)尝试利用deepseek进行编程。“因为热爱,所以我能不断前行。”虽然(suīrán)年近50,但他却始终没停下尝试新鲜事物的脚步。(晋爽) 在岁月褶皱里“焊接”爱的(de)责任 在中油电能(diànnéng)热电一公司电控检修部变电(biàndiàn)班,53岁技术员薛庆峰27年如一日,将“热爱”二字深深烙进检修岁月。 在变电班,薛庆峰是当之无愧的“全能工匠”。他(tā)(tā)手握高压电工证、高处作业证和叉车(chāchē)驾驶证,班长派发缺陷任务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他;深夜或节假日设备(shèbèi)突发故障,同事们脱口而出的也是“快叫薛师傅”。从查缺陷、找备件到协调处理,他总能让大家安心。 2024年8月28日至10月8日,厂区连续迎来(yínglái)两场“硬仗”——二号机6000伏电缆(diànlǎn)改造与2号高厂变大修。整整42天连轴大修,薛庆峰寸步不离现场,白天(báitiān)在电缆沟与变压器间奔波调试,夜晚打着手电反复核查设备(shèbèi)。他将37个零件磨到0.1毫米精度,用砂纸和游标卡尺“焊”回(huí)设备生命力。 从断路器到滑线(huáxiàn)系统,薛庆峰总(zǒng)在细微异常中捕捉共性症结,用专业与坚守,将对岗位的(de)热爱,铸进每一处隐患的破解里,锻造成守护设备的“责任标尺”。(杜长霞) 在输油管线改造的焊花飞溅处,总能看到一个手持焊枪(hànqiāng)的挺拔身影——国家管网集团东部原油储运有限公司南京输油分公司维(wéi)抢修(qiǎngxiū)队副队长刘斌。 “当兵时钢枪是武器,当焊工焊枪就是画笔。”2012年退伍入职后,刘斌把训练场搬到了车间,别人(biérén)午休他加练,下班后仍反复琢磨,练习用(yòng)掉的(de)焊条超过一吨。 2015年模拟技能竞赛上,这个“焊工新兵”以鱼鳞纹般精美的焊缝摘得桂冠,此后更(gèng)在2018、2022年公司(gōngsī)技能竞赛中连夺银奖(yínjiǎng)。 仪(yí)长线显性化改造现场(xiànchǎng),10道φ711mm焊口全部一次合格,近三年刘斌完成千余道焊口。工艺改造现场27道φ323mm焊口整齐列队,他和徒弟(túdì)合作(hézuò)创下(chuàngxià)100%合格率的纪录。刘斌先后参与公司285项隐患整治,6次前往徐州、武汉等地的支援公司的管线动火连头作业。(齐敏) 一名录井工匠的“双语”创新密码(mìmǎ) 购买12台收音机,翻译350万字外文标书,获国家专利195项(xiàng),发表专业技术和英语论文137篇,培养技术骨干180人,解决一线(yīxiàn)生产难题200余项——这是一个(yígè)录井工匠的(de)“双语”创新密码。 在经纬公司(gōngsī)胜利地质录井(dìzhìlùjǐng)公司明晓峰创新工作室的(de)工作台上,放着一台老式德生收音机,主人是(shì)58岁的明晓峰。“我在技术上的每一次进阶,都离不开(líbùkāi)收音机的陪伴。”1988年,21岁的明晓峰入职胜利地质录井公司。他一边跟着外国技术员学技术和口语,一边自学英语。“听懂了,才能让中国的技术不被‘卡脖子’。” 为了(le)学英语,明晓峰先后购买了12台收音机。有了深厚的英语功底,他(tā)带领技术(jìshù)团队先后攻克了荷兰皇家壳牌(képái)中国莺歌(yīnggē)海平台项目录井设备改造等150余项生产技术难题。共翻译美国雪佛龙、杜邦公司、伊朗等国外标书20多部,近350万字。参与完成了《涉外录井英语培训教材》等多部书籍的编写和翻译工作。 2018年,“明晓峰创新(chuàngxīn)工作室”成立。徒弟孙松松(sōngsōng)问师傅,如何坚持37年学英语、搞创新,明晓峰笑道:“习惯了,一天不琢磨,好像(hǎoxiàng)缺点啥。” “热爱(rèài)是我工作中(zhōng)的‘长效电池’。”37年,明晓峰从(cóng)一名技校生成长为综合录井工特级技师、中石化(shíhuà)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获山东省五一劳动(láodòng)奖章、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明晓峰创新(chuàngxīn)工作室”的200余项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施工现场,创效近1500万元,2023年被评为“中国石化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单旭泽 张娟 谭文静) 工人日报客户端班组天地第(dì)421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kèhùduān)
吃着“老字号”长大的“老师儿们”有话说:让老字号“安家”更“兴业”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